Member-only story

《巴比倫:星聲追夢荷里活》Babylon, 2022

--

《星聲夢裡人》(Lalaland)導演Damien Chazelle新作Babylon(《巴比倫:星聲追夢荷里活》,這名字真長)票房失利,在美國評價也只是一般(RT爛番茄網56%,IMDB 7.5),其實電影絕不難看。據說看後只有極端的喜愛或討厭,不,我算中間,有喜愛的部份,但拍得比較可惜的也不少。

Damien Chazelle似乎只沉醉在舊日世界,也許換一個角度看,他喜歡拍的是時光流逝後的不合時宜,在這年代想開爵士酒吧的爵士鋼琴手,到了月亮但總想着已去世女兒的太空人,這次拍的,再一次是默片年代的電影世界,怎樣在過渡到有聲片時,明星的驚惶失惜,追不上時代,有人吸毒逃避現實,有人自殺。

好了,影迷都看過《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可能更看過數十次(我大概看過五次,是最鍾愛的歌舞片),它就是拍默片轉到有聲片(Talkies)的。裡面差不多的故事,迄今已被改編/抄襲,翻拍了不知幾多百次。例如,2003年馬偉豪拍的《下一站天后》(編劇之一是陳詠桑)中間一條大橋講女星不會唱歌,其實幕後代唱另有其,就是直接「挪用」自《萬花嬉春》。再再近一點,2019年《唐頓公園》拍電影版,戲中寫這巨宅借了給電影公司拍戲,當中背景又是默片拍了一半轉為拍有聲片,戲中戲的女主角,還要同樣是聲音其醜,要找人來作現場代講對白。當然,這是較聰明的借用。

Damien Chazelle的故事早就寫好了,他在2009年就拿着劇本到處兜售,結果沒有拍成,結果他先去了拍Lalaland,因此成名。那Babylon有沒有新意?

有,他野心很大,但當中也有不少是我們看過的。《萬花嬉春》寫默片演員不會錄音,講對白時一轉過臉,收錄的聲音時大時細,用一幕就拍出當年電影人遇到的困難,而且極富喜感。Damien Chazelle戲中花了有十分鐘來講同樣的困難。十分可惜。戲中用了兩幕,用巨型字幕,由早上電影團隊開工,標明時間,講述他們怎樣追趕時間拍攝,第一幕是默片年代,拍到一半攝影機出了問題,主角當時還是小工,被派下山到租賃公司,再借一部攝影機,要在日落之前趕回現場,結果剛趕及,拍到了黃昏的Magic Moment。到了有聲片年代,他用同樣的手法,再拍在片廠工作,因為要收音,攝影機與操作員被密封了在一個房間內,錄音師在另一房間裡,因為怕噪音,全個片廠不能開冷氣,因為要錄音清晰,演員必須站在某一特定位置才能收音,結果拍了半天,一個鏡頭都沒拍到,工作人員都快瘋了,結果還弄死了一個員工(是真的拍死了)。

所謂Babylon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曾經盛極一時,但據傳荒淫無度,而且太輕視對手,在很短的時間裡被攻破,然後滅亡。他們是沒有珍惜自己的人,而在古國之中,死人是日常的,也不被重視。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