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蘋果日報印刷55萬份的這一天

B SIDE:何兆彬
4 min readAug 11, 2020

--

若不是有台灣朋友拜託我買一份,肯定不會晨早流流去買報紙。天一光,滑手機又見蘋果公布由35萬份加印至55萬份,咁我知道不那麼容易賣光了。2002年的蘋果銷量約35–38萬份,我剛入去工作,蘋果大堂有個銷量榜,每日都會更新銷售數字。壹周刊就每周更新。

據Wiki記載,《蘋果日報》單日最高銷量於1999年3月19日創下,當日銷量超過537,000份。即係今日只要賣光就會破了最高銷量,請大家努力,然後激7死698。

一日銷量不會造成甚麼改變,今天蘋果實體每日只有七萬,若有五萬人每天買,就有12萬。但報紙的business model還是靠銷量去催谷廣告,沒有廣告,印再多都是賺得微薄,今天的蘋果頂多是令報攤發了筆小財。

要改變可以有兩個想像:一,黃色經濟圈做大做強,然後在蘋果落廣告(數碼、實體有乜所謂);二,每天買報紙或訂閱數碼版,有能力的可參與學生贈閱,甚至甚麼VIP計劃(即係課金,可月付500–1000)。我個人認為課金想法違反了黎智英的創業精神,他自己也很不想實行,但過去一年又蝕了四億,實在選擇不多了。

決定股價的唯一因素是(未來)盈利,不懂財經的去買報紙吧。股價跌番落$0.075你甚麼忙都沒幫上。

看照片凌晨就有市民排隊等報紙,這是舊日回憶啊。九十年代每有大新聞,旺角等區就有人在報攤等派報紙,剛來的報紙未摺,往往要A叠B叠的自己配。那陣子剛出來工作,常開工到半夜宵夜,再買份報紙看看,很浪漫的。

革命最浪漫。誰會想到香港人能夠浪漫?

8.11是日社評

昨天談到我最關心的是報界會否同氣連枝,今日搞《蘋果》你不作聲,明天會否搞你,你可睡得安穩?其實我心裡有答案。

我想看的有兩項:
1.是否全港報章都用黎智英被捕做頭版?
2.今天的各大報章社論在寫甚麼?

我尤其關心第二項,我們來看看。去年反送中運動開始,我幾乎是每星期都抽時間來檢驗各報章社評。

講良心,最有可能替新聞自由發聲的是《明報》,但我們都知道,《明報》社評早已患上骨質疏失症(辛苦了前線記者)。社評既不能留白,又不能直接評論。留意報業、傳媒生態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近年每到敏感時機,大BOSS得罪不過,憤怒小市民又得罪不起,結果好幾家大報每到關鍵時候就隻字不提,轉寫其他事情。甚麼新聞自由?這四隻字可能已觸犯法例,不敢再提。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