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風格
聽舒琪的網台節目《只要有電影》評鄭保瑞《智齒》,談到風格,他的話令我想起了李安的話。舒琪這麼說:
「我們要搞清楚,小津不移動的鏡頭,溝口健二的Track Shot,侯孝賢的美學,或者史高西斯的慢鏡頭,白賴仁龐馬360度的Track Shot,這些只是Pattern,或可稱為他們慣用的Visual Motif,這些是是外貌、標籤,他們的簽名式標記,就像希治閣總要在戲中親自亮相。
但這是否希治閣的風格?不,大家都知道這是他開的玩笑,他的Signature。
風格是另一樣東西。風格不是一個導演自己營造的,好多導演以為自己常常玩一樣東西,就是風格。我們可以說,這可能會成為他風格的一部份,但絕不是主要的部份。
風格是甚麼?它不是可以一個人營造的,風格不是導演自己講的,風格是他的態度,他看事物的方向,他的角度,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他的sentiment,他的脾性。這不是一部電影可以建立的,是要body of works一系列作品才可以看出來。所以我們看一個作者的風格,不是看一兩三部戲可以看出來,除非他只有兩三部作品。風格往往是要蓋棺定論,或除非你好資深,拍了幾十年戲。
所以如果你要談鄭保瑞的風格,也可以,因為他也不是一個新導演,你可以整理一下,但整理出來的,直到目前大家整理出來的,不是風格,那些是視覺效果,我們能說得最好就是視覺母題(Visual Motif),不是風格。」
全片:
風格是甚麼呢?我印象最深的,是謙謙君子李安,他的話其實得罪好多人,他說:「對我來說,最好不要去想個人風格,一想到個人風格,所謂知識障礙,一些心魔就在那裡,你個人的東西反而發揮不出來。拍片不要去想個人風格,風格是讓那些沒有風格的人去擔心的。」
李安的風格是甚麼呢?沒有人敢說他沒風格,但他的風格就不是甚麼美術畫面能形容的(我個人認為他的風格是道家思想風格)。Kubrick有甚麼風格?希治閣有甚麼風格,都跟他關心的題材,內在的價值、觀點有關。只談皮相太浮淺了。用黃建業(金馬評審團團長)的說法,所有技術部門的呈現,都有其「內在意義」,也就是說他這麼拍是能幫助到storytelling,不只是裝帥的。(黃的說法,大意如此,憑記憶)
那為甚麼現在流行談那些甚麼強烈風格?我想理由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