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黃明志 vs Banksy

--

上載四日,黃明志新歌〈玻璃心〉已破900萬點擊率,即將過千萬。我一直認為黃的操作很厲害,歌很有噱頭但不怎麼動聽,他的聰明,都在計算影片怎樣惹起注意,變得Viral,而多於歌曲本身的動聽或深度。但〈玻璃心〉不一樣,歌曲本身就Catchy容易上口,如果沒有細看歌詞,或是外國人來聽根本就以為是情歌。糖衣外表,配上的卻是毒舌歌詞,罵人不帶髒字(相當陰險哦)。

歌曲及MV製作認真,但真正令人驚訝的是他的全盤計劃,歌不只是歌,他利用了網絡、影片,再加上社交媒體──這不都是舊有的嗎?新的是他特別為了這次歌曲重開一個微博帳號,然後誘捕式的配合歌曲發放,讓你刪他的帳號不是,不刪更不是。刪了會引起轟動,「我就說對了你嘛!」不刪則會惹起牆內不滿。

歌不只是歌,他要有了這個引君入甕,捕獸器卡一聲表示已觸動了,整個作品才大功告成。我想了兩天,只想到Banksy有做過同類作品,也就是六天前拍賣了2,500萬美元(2億港幣)的自動毀滅裝置”Love in the Bin”。

作品原為他的名作”Girl with Ballon”(女孩與汽球),被他暗中在畫框內加設了切紙機,作品在2018年以140萬美元在倫敦蘇富比拍出,但就在拍賣官下鎚的一刻,作品的內置碎紙機啟動,將半張作品切成碎紙。後來Banksy再上載了片段,表示自己綵排過很多次,每次作品都會全張被碎掉,那才是他的原意。

這是一件陷阱/誘導式的作品,裝了碎紙機,藝術家已完成他的工作,但要待作品真的上了拍賣所,他才利用遙控將它碾碎,作品要有「獵物」參與才告完成。當然它被演譯為Banksy一直抨擊資本主義,及嘲弄藝術拍賣,這論調是Self defeating的,實驗告訴了大家他在幾年內升價十倍,即使作品被完全剪碎或燒成灰燼,也是一樣,它已成了藝術史的一部份。

相比Banksy,黃明志〈玻璃心〉的原意也許沒抨擊資本主義,炒賣藝術品那麼動聽,但他誘捕小粉紅出擊,誘惑微博帳號被刪,結果任務一一達成,與他的歌曲本意一以貫之,比較之下他更誠實,Banksy虛偽多了。藝術尤其當代創作講求獨立思考、挑戰權威、勇敢,用自己的整個事業賭上去,這叫得上勇氣吧。

(看到黃明志的「動作」,先叫一聲:這是行為藝術吧!但嚴格定義下,行為藝術以自身的身體作媒界,這應該是媒體藝術Media Art。不少行為藝術會號召公眾參與,一起推倒牆壁,一起堆起甚麼,但Media Art除了Banksy有誰做過類似的,一時間想不起來,有想起的朋友請指教一下。)

未聽歌的,在這裡聽: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