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you let go !
1.劇本
回港半天,補回資料。我想事實很清楚了,因為612被全球抨擊,用硬不得,用軟道理又說不過,於是港共決定了用詐:一早設定了劇本,五點拍片、九點撤退、十二點死線,半夜四點開記者會。一心想用空城計加引人犯罪,配合輿論將激進份子跟整個運動切割,再搞白色恐怖及政治檢控。
按以往經驗,這套combo很毒,也很有效,但預計不到的是民情已達洶湧,加上越來越多人徹底不相信政府及警方。最最令人想不到的是,網上直播入侵立法會示威者的心聲,真摯動人。最後一分鐘如同史匹堡(學習自John Ford)的last minute rescue,非但救回了抱捨身成仁的四死士,解救了危機,更重要的是那份人性、善良深深撼動了人心。有了這一幕,完全改寫了整個行動的意義。
成年人明明天天在罵政府施政,但甚麼都沒幫上忙,這一下以身犯險雷霆救兵,一定會成為香港抗爭史上的傳奇,為世人傳頌。林奠政府最害怕的不是甚麼,而是這種精神及故事將世代流傳,日後抓到人,檢控反將他們變烈士。這運動甚至沒有具名的英雄人物,及後運動前面誰站在前面,都不重要。
輿論戰開展,但形勢似乎沒我們預期的糟,泛民沒有切割,前線記者死啄林奠,問她「你話天堂了預咗個位畀你」、「年輕人視死如歸」等等,下下重炮,難怪林奠面如鑊撈。回港前我在機上說這是年輕人的「自焚」,同樣感受到他們燃燒自己來作最後控訴的成年人,不在少數。
2.網絡
前幾天李怡在專欄問到:為甚麼我們的教育那麼差還可以教出這麼多連登精英出來?Michael Moore《華氏11/9》中有個答案:當他到訪了推動槍管年輕行動者的總部,大家談得高興,Michael忍不住笑說:真不枉我們養育了你們!年輕人馬上說:「不,我們是它們養大的。」說時摸摸手機。
他們說的自然不是手機,而是網絡及資訊自由。我的老師朋友說,因為有網絡,所以今天的學生沒那麼尊重你,也不怕你。這個自然,掌握知識者,有甚麼好怕。難得的是他們還有禮,會不斷檢討。運動中展現的仁義禮智,跟對手一比,這根本是文明跟蠻荒之戰。
這大概就是為甚麼中共在開發網絡攻擊。我不厭其煩的說,在香港這開放社會,你不關掉網絡是對付不了文明的。
3.暴力
談談暴力。
我回想自己為甚麼不支持魚蛋革命。熟朋友都知,我對那一次頗有批評。
運動總是由溫和到激進,如果我寫投訴信給你,政府覺得有理從善如流,那怎麼會有遊行?這十多年來社會運動越趨激烈,底因大家都知道:是政府一意孤行。
政府不聽不理,社運膠著,於是才出現不同派別的互相攻訐。以往我們批評民主派屍位素餐,於是運作走向激進。魚蛋一役在一晚之間升級到掟磚、燒垃圾筒、打警察、攻擊警車等等,撇除代價太大,參與者必須受極大的牢獄之苦,那一晚的情緒發洩性、與群眾之間的聯繫,跟記者說傷到無辜是「沙石」等等,都注定了那一役目標不明確,犧牲太大。我不是要翻舊帳,而是你一比較之下,會發現到了這一次行動者完全吸收了失敗經驗,又由於沒有身份沒有所謂尊嚴,每一次行動都有機地馬上修正,甚至會道歉,不減運動力量。
其實爭拗多年,不管那一派都不知道該怎做。於是這一回大家一早說好了be water。其實不作情緒性發洩,不令對方受永久性傷害,不放火,它都是克制的。
回到佔領立法會。
批評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沒到過「煲底」,也不知道這二十年香港的立法歷史, 怎麼一次又一次地強行通過惡法,有系統地使用制度暴力。立法會其實就是一副將你縛在刑具上的手銬,好讓你光光鮮鮮地,一次又一次被強姦。有看新聞的人對此都心知肚明,打破了手鐐,打不到背後那人那強姦制度。
但前晚終於有像皇帝的新衣那孩子,打破了手銬。策略上,它有啲唔知為乜,但象徵意義頗大,畢竟是第一次,表達了決心。
批評打爆手銬的人,先捫心自問,想想香港人這22年來過得怎樣。其實你是不是一直很想有人打爆佢。
如果有人要找人算帳,看是誰在教受害者反抗,那第一個就是強姦犯自己。你以為過去幾年傘運動如取如攜,甚麼都通過了,其實大家看在眼裡,一次過給你算帳。
Dont you let go也是不放棄他們,不放棄香港,不放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