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Error、Mirror竄紅的社會情緒觀察

--

周一傳媒聚餐,限聚下桌上坐了三個傳媒老鬼,兩個是女人,一位(Vivienne Chow)說:「我去了看Mirror演唱會。」好看嗎?「好好好好好看啊。」又問:到場的都是女人吧?「不,男的不小,你看,這中年男人跳足全場。」她遞過手機,熒幕上是演唱會裡一個男人的背影。她在英文傳媒工作多年,現替歐美各大媒體寫藝術、文化、電影,我以為她只聽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大錯特錯。

聊着聊着,大家談起Mirror/Error與ViuTV近期的急促冒起,我說這很明顯嘛──它當然跟港人討厭TVB有關,這邊的熱捧,很大程度上是港人對那邊不思進取、掗着屎坑不拉屎的老鬼的厭惡情緒投射。

我家中電視是2014年購買的,當年電視本來壞了幾年都沒有看電視了,結果為了看世界盃才購買的,後來添置了Blu-Ray碟機,主要是看在Amazon購回來的經典影碟。最初也用它來買Netflix,但內置的Netflix App經常彈出。現在我在家中工作,一年前顯示器壞了,換了一個27吋4K Mon,平常工作娛樂都用電腦,已有超過一年沒有開電視了,誰會想到香港竟然在墜落之時,還會發生傳統的電視大戰?

不,這電視戰不傳統,我也不認為是大戰。因為往日的老大哥看來久疏戰陣,似乎不大有還手之力。

01

從社會現象看,我會以為這是八九六四後,香港人瘋狂的迷上周星馳,不停的看無厘頭電影後,另一個最值得研究的娛樂圈社會現象。當時,距九七大限只有幾年,要走要準備走的人都下了決定,餘下的人,在土地供應大幅減少後,瘋狂炒樓,當年我還在念書,最記得的畫面,是在大坑出現白手套排隊黨(買樓),好像是同一年,農曆年假進戲院看《賭俠》,鏡頭一拍着周星馳倒立吃麵,全院就瘋狂大笑,笑足九十分鐘,笑到片末。九七金融危機之前,炒賣的人炒賣,而不論炒賣不炒賣的人,都以大劑量娛樂麻醉自己。娛樂的本質是暫忘煩憂,也就是逃避主義,香港運行多年叢林法則,不會餓死人,但擁有資產多少,月入多少則大大影響你的選擇,你的社會地位,你的生活尊嚴。

在這麼大的壓力下生活,港人很需要着娛樂,我們成長年代常以名人娛樂的八卦消息送飯,以誰家公子又換畫的消息送酒。約二十年前,傳媒風氣開始娛樂資訊化,資訊也要娛樂化,做媒體,總之生活上沒有娛樂不行。娛樂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輕鬆搞笑。近幾年傳媒生態轉變,網媒冒起。報紙、雜誌銷路不佳,往日我們覺得家駒說「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很悲哀,但其實「香港已經沒有明星」,「已沒有娛樂圈」更悲慘,過去三五年,大的品牌(包括匯豐)找YouTuber/KOL賣廣告,但即使如今是網絡年代,但KOL往往不「入屋」,爸爸媽媽都不認識(我也不認識),拿今天Mirror/Error相比,…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