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Patreon updated:串流平台是否正殺死音樂?
(看本周英國傳媒都在談論串流音樂,翻開資料寫寫前因後果。英國傳媒說大家在尋找解決方法,方法是有的,成不成勢則言之尚早。這篇比較長,我Quote幾段喜歡的內容出來。)
01 //疫情下,串流影視平台需求大增,各個平台上客量一直攀升,版權持有人按理收入也有進帳。
串流音樂情形有點不一樣,行內大哥Spotify上客再多,卻一直還沒賺錢。去年7月,Spotify公布了該季收入18.89億歐羅,但仍然虧蝕1.57億歐羅。近日英國媒體再次報道,主流串流平台只給多每個播放次數0.0004鎊(約0.004港元)。藝人收到串流平台這種低等待遇並非新聞,但當年串流平台還是新玩意,今天卻已發展了好幾年,股價不斷升,卻沒法養活半個藝人,大家再次一問:串流音樂(Streaming Music)對樂壇是否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02
// 看Netflix動畫《Carole & Tuesday》(《Cowboy Bebop》導演渡边信一郎作品),寫火星上兩個少女相遇,一起作曲作詞,對抗當時用AI做音樂的大趨勢。這是2019年作品,寫的是未來,但用AI和大數據作曲、營銷,已是現實。
我每月付費給Spotify已有幾年。我以為串流是大勢所趨,一直以為自己在幫助音樂工業轉型,但若我選了的是最刻薄那一家,那大家要回頭問:串流是否會殺死音樂?
加拿大電台DJ Alan Cross在2019年曾主講一課:Streaming is Killing Music,開工見山,就說串流是在殺死音樂。他由音樂載體的歷史講起,74轉的唱片只能錄幾分鐘音樂,然後Long Play黑膠出現,一面可錄20–30分鐘,再到CD一隻可灌錄74分鐘,然後,網絡出現,2019年有人推出了一張叫Shephard’s PL的作品,此作用了AI將音樂延伸,總長度達114年長。有了網絡,沒有了載體的長度限制!
大海一樣的音樂庫改變了樂迷消費及聆聽習慣,「過去我們買了一張唱片,喜不喜歡都會一直聽,因為你要確定自己不喜歡它。」他說,買唱片一是經濟上的投資,你花了錢,會珍惜它好好聽一聽;二,它是文化上的投資,唱片除了音樂,它的載體還是有視覺、設計及歌詞等可欣賞。但串流不是這樣。
「串流音樂,沒有人告訴你為何此曲是重要的,這首作品有誰作曲作詞。左耳入,右耳出,我叫它做『有組織的嘈音』。」他說,若談到豐富的聆聽經驗,它十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