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The Andy Warhol DIARIES, 2022

--

真是有趣。剛看罷《The Andy Warhol DIARIES》第一集,上IMDB一看,最Top的一篇評論只給予1/10分,說「這個拍得很長的Mini Series系列,唯一想說的就是Andy Warhol是基的,它還怕你看不到,於是又找來Warhol生平好友、同事,證明他的基的。」這跟我看到的,完全相反。此系列共長6小時35分鐘,花兩星期多看完,IMDB上多了幾篇評諭,不是8/9分,就是只有1分,相當兩極。

事實是,由Andrew Rossi執導的這個系列,花了極大努力,為的是讓世人看到平常看不到這Pop Art巨星的另一面,生前已是巨星的背後是極度脆弱不安,渴望愛,又常得不到愛。他一邊在公眾面前不談私事,常說自己最想成為機械人,沒有情緒,但同時在1986年,找來編輯開始紀錄他的生活,他每一段電話錄音,寫下自己的日記。這些內容極其直白,透露了自己的內心及情感。當他在1987年辭世,再過兩年,這本《The Andy Warhol DIARIES》出版,自然震撼了世人。

《The Andy Warhol DIARIES》不只依書直說,將內容拍出來就算,而是找來所有當事人,補白不同的角度去看每個事件,及他的每段關係。華荷本人是所謂Artist as Art的第一人,他本瘦小害羞,但同時極度渴望成名,重名比重利一百倍,他精心設計自己的形象,戴銀白色的假髮,形象一早打入民心。以今天的角度看,他是Media Art的先鋒,是今天IG/kol的祖先輩人物。但真正要了解他,就要了解他販賣的這個形像背後,他到底是怎麼的一個人。

因此要了解華荷,怎能不去挖掘這個在生前自稱Sexless(無性),從沒出櫃的同志?因為要保護自己,他造出層層面具,以面對大眾,他一邊說自己無性,一邊拍下相當多大膽的同志照片,以性去創作藝術。別說要了解這藝術家,單單要了解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除了那些較商業的作品,其他大量作品都較私人,都與他那從不宣之於口的性向有關。

此系列優異之處,在於導演真正的去關心各個主要人物,挖掘他們的內心及脆弱,即使成名已久,華荷仍然十分不安,怕自己江郎才盡,怕自己已經過氣。系列有兩集大量描寫他與Jean Michel Basquait,他只有22–23歲就成名,被形容為天才,但同時備受批評,有的藝評認為他走紅只因他是有色人種,甚至形容他與Andy Warhol的合作他只飾演一隻吉祥物,毒舌傷害了本來脆弱的他,他總怕自己名氣不會維持太久。系列中描寫的這個藝壇圈子,LGBTQ佔了很大部份,當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愛滋病出現,人人自危,那種不安全感,更是重得壓死人。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