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Queen’s Gambit 后翼棄兵 孤獨變成憤怒
平常有點怕看美劇,尤其是人人都說多好看,我常看幾集就受不了,覺得被騙,浪費了時間和期待。Netflix迷你劇(Mini Series) The Queen’s Gambit 大熱,它只有一季七集,長度剛好,而且果然拍得出色。女主角Anya Taylor-Joy和演九歲Beth的Isla Johnston都相當厲害(兩人都不會下棋,棋藝指導說尤其Isla Johnston一教就會,是個天才) 。
改編自80年代小說,寫50–60年代女棋王Beth Harmon的故事,Beth因母親駕車發生嚴重意外逝世,車上的她絲毫無損,被孤兒院收留,她性格孤僻,不謹言笑,八歲時從校工身上學會西洋棋,才發現她極是天才棋手,後來她被收養,養父不辭而別,遺下的兩母女利用她不斷參賽,贏取獎金作生活費,世界西洋棋棋壇以蘇聯執牛耳,世界棋壇三甲都是蘇俄人,而且都是男人。小小女子以世界冠軍為目標,途上遇到濫藥、酗酒等問題,一步步前進挑戰世界冠軍。
80年代作家寫60年代相當合理,因為作者經歷過那年代,今日影視作品要拍60年代,很考美術、服裝等功夫,看The Queen’s Gambit 賞心悅目,它明明不是億萬製作,但由50年代的孤兒院,寫到Beth漸亭亭玉立,繼續獨來獨往但也愛漂亮衣裝,戲中拍她到各處比賽,由小酒店、到大學、到大酒店、巴黎、莫斯科比賽,建築、裝修等風格各有不同,都得符合史實,做得恰到好處。拍Beth成了名,開始裝扮,將舊屋所有裝修換成當時流行的風格,60年代的妝容(那對假眼睫毛勏誇張到呢!)、戲服、家居設計下過心思,也配合到角色心理變化。
嗯,心理變化──包辦所有劇本、七集導演的Scott Frank想透過這劇集寫甚麼?當我看到最後三集,其實劇集的神秘性不像前四集,它開始有路可尋。這劇集的前幾集,寫Beth獨自一人入孤兒院,好幾年都沒被收養,意外地走到地下室認識校工,又同時因為50年代孤兒院濫用鎮靜劑,要每名兒童每天服用,導至她染上毒癮,她迷上西洋棋後,服用藥物能產生幻覺,在天花板看到整盤棋子走動,這些劇情太神秘、帶點人性黑暗,又迷人。最後三集劇情寫她認識朋友,得友人相助,走出酗酒陰霾,挑戰冠軍,帶點青春熱血元素,算是回到主流劇情發展上了。
即使如此,劇本還是寫得十分之好。(以下有劇透)當最後一集寫到她多年來認識的棋友,原來集合起來,助她分析棋局,我有一下以為故事要進入日漫模式──熱血加友情。同時因為早兩集交代過世界棋壇三甲都是蘇聯人,而且他們各有分工,以團體的態度作戰,男主角提過美國人太獨立思維,但結果出外參賽一盤散沙,有一刻我還以為故事要像Rambo IV抨擊蘇聯的冷血訓練,情節馬上要變成(獨立)人性戰勝集體主義,但故事峰迴路轉,竟然再生節枝,頗有驚喜。
(以下更多劇透)
The Queen’s Gambit 戲中有多條主題,戲中Beltik提醒Beth:憤怒是強大力量,一丁點就能喚醒你,但太多會使你失去知覺(Anger’s a potent spice. A pinch wakes you up.Too much du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