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再談《金都》
來點輕鬆的,續談一點《金都》。
遇上幾位電影圈朋友,劈頭都說我大讚《金都》,這是事實,也不是事實的全部。推介《金都》,是它的定位特別,由新導演黃綺琳執導的這部作品,拿首部劇情片計劃的三百多萬,但拍出來不但有板有眼,而且深具傳統港產片那味道,絲毫沒有作狀扮嘢,也沒有年輕導演清一色都拍蒼白無力,言之無物的偽文青作品。《金都》通俗,主題清晰,而且言之有物。
整體我認為《叔叔》在藝術上要勝它一籌,拍那平淡白開水調子是要冒險,而且困難的。《金都》幾乎是整個由沒拍過電影的班子組成,但它的整體,深具商業潛力。如果《一念無明》能收1,200萬,我絕對認為《金都》有2,000萬 + 商業潛力。據說《叔叔》第一周收200多萬,反應已是不俗,但它不大可能改變香港電影甚麼(中短期而言)。若期望港片能重拾多少光芒,我們必須要有具商業潛力,而成本不高的作品。到了2020年若你期望本土導演能拍打鬥、飛車,那是完全脫離現實的。
地道的搞笑(廣東話Gag)、生動的演出(真正立足本土的明星)、流暢的執導、完整而有新意的劇本,有一定觀眾捧場的商業類型,試想一想,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拍像這樣的愛情喜劇。我看過黃綺琳之前寫的《瑪嘉烈與大衛》,完全覺得就是前面說過的那種無病呻吟,假文青蒼白作品(她似乎也同意),沒有看《歎息橋》,未能全面肯定她的能力。
但《金都》的成績,使人驚喜。它是我敢叫爸媽去看而不會令他們失望,敢叫我弟去看,敢去跟我隔了N代的十幾、二十歲妹妹入場看的作品。《叔叔》做不到。而由經濟思考,能把觀念帶回戲院,這一點相當相當重要,相信毋須多作解釋。
XXX
我的那個電影界朋友,用了半小時跟我說他有多討厭《金都》。
我當時邊聽邊笑,沒得他同意也不好意思把他觀點全部記下。簡單的說,我一邊看一邊投入了女主角觀點,覺得她被這段關係困死了,最終得到解放,大大抒了一口氣(商業電影往往都有Feel Good的元素)。他卻一開始就投入了男主角,認為這男人也着實不錯,對女友死心塌地,最妙一句是:「個男人X咗你七年(按:故事寫二人拍拖七年),仲想搞你,都算係咁啦。」跟他談完《金都》後幾天,我跟一個從前很爛滾,天天要找女人的朋友晚飯。她交新女友一年左右,她就跳了入他公寓,不再出來,「被同居了」。我跟另一個死仔問他:那不是很爽?他說:「搞了快兩年,都悶了,甚麼都不想搞了。」笑得我們人仰馬翻,但證明了「搞七年」是真愛那個事實。
黃綺琳在訪問中一直認,《金都》的靈感啟發自她的一段關係,男友對母親言聽計從,沒有主見,同時對她管得很嚴,對這段關係全無自信。戲中男主角Edward的角色,藍本完全是取自她前男友。黃綺琳初入行時進過陳木勝的電影公司,寫過一些警匪片集,但她一直想寫愛情。表面證供成立,她是信奉「戀愛教」的(「戀愛教」是日本吉永史的說法,我是從台灣JT叔叔那邊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