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在艱難中好好做人,好好拍電影
(C06 | 世紀 | 星期三專題 | By 何兆彬 原刊2020–10–21)
文念中執導的《好好拍電影》快要上映了。這齣拍攝許鞍華導演的紀錄片,記下的不止是她的事業。戲內交代許鞍華由香港大學畢業到倫敦修讀電影課程,回到香港,40 多年來由香港拍到越南、日本,遠至絲綢之路,走勻全中國,再到威尼斯拿終身成就獎。當電影最後一節許鞍華說想替香港做一些事情,我們應該理解,電影關於她,更關於這座城市。
《好好拍電影》以許鞍華(Ann)的創作生涯為主軸,但電影觸及她的家庭、母女關係,拍出她在熒幕下的最真實一面,內容之豐富甚至令人應接不暇。
影片是由先拍她執導的《明月幾時有》(2016)開始(文念中正是戲中美指),記下她在大陸穿州過省的宣傳,穿上華麗晚裝,走上舞台接受歡呼,也同時拍下她日曬雨淋,走在泥地上拍戲。由現在式回到她童年,講解她父母相識,後來成婚。她的事業,由一開始就成功,到漫長的低沉期,又再反彈。
港片輝煌歲月 創作低沉期
Ann 是家中老大,從小成績很好。1970年代能進港大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學生卻流行說自己不愛念書,天天開派對追女仔,Ann 讀文學系,才不管同學們流行什麼,她不到舞會。這性格其實延續她大半生,後來不管香港電影流行拍什麼題材,都似乎與她無關,她的創作總像在自己的世界裏。甚至可以說,在港產片最輝煌的歲月裏,恰好就是她創作上最低沉的時期,沒有人了解她在拍什麼。許鞍華拜胡金銓為師,當年她從倫敦一畢業,胡導還沒看過她的任何作品就聘她做副導演,她不敢當,只做了助手。在電影公司工作幾年,再到了電視台,片中翻出了她早年在港台拍攝《獅子山下》的《橋》(1978),拍當年政府拆下連接橫頭磡木屋區的一條行人天橋,導致當地居民跑了上馬路靜坐抗議。好友前廣播處長張敏儀記得,這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節目播出後,迴響很大。
影評人列孚曾說:「1984 年, 許鞍華如日中天,比今日的王家衛還要紅。」戲中談首部電影《瘋劫》,Ann大笑:「咪一出嚟就好成功囉。」然後她再拍了《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都為影壇帶來震撼,徐克:「我們當年在拍香港,怎會想到拍香港以外?她擴闊了想像空間。」許鞍華曾是香港新浪潮大將,跟隨者眾,但1984竟然是個高峰,及後她有十多年的低沉期,由《傾城之戀》到兩集《書劍恩仇錄》,影片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直到1995年拍出《女人四十》才稍有改善,但及後幾齣作品又再失利。
為了能拍電影她什麼都願意,包括求人,但在電影上她也只願意擔任導演工作。平常Ann像個少女,她天真、好奇、沒機心、富同情心,易發脾氣,但發完脾氣很快就會後悔,電影工作人員說,她常在現場把大家臭罵一頓,然後翌日一大早買來早餐跟所有人道歉,場面好笑。親妹說,物質上 Ann都不重視,她只想拍電影。電影攝影師關本良跟Ann合作過,驚訝於做準備工夫之多,佩服她的勤力,但事業不順的Ann留下了一句狠話:「勤力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