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我討厭選舉 02:切割

B SIDE:何兆彬
5 min readJul 19, 2020

--

其實不想寫選舉,這邊本來寫文化藝術電影,風花雪月。自己不是政治記者。選舉始終係感性的,你愛誰我拗不過,道理根本說不清楚,結果只會得罪人多,稱呼人少。

但今早看到劉穎匡的post,真係忍唔住。這些是我,作為一個選民的疑問。

01

前幾天16個「抗爭派」候選人出聲明,甚麼是抗爭派?為何沒有人、社、沒有民主黨(許智峯、鄺俊字)?沒有人問。

最有趣的是這聲明叫「同行」。我沒選這16人,是否不跟我同行?

02

以下的候選人沒(獲邀加入)抗爭派。

許智峯(代表港島31.17%選票)、鄭達鴻(12.26%);九西岑子杰(31.68%)、毛孟靜(11.49%)、何啟明(9.62%);九東譚文豪(25.2%)、譚得志(11.3%);新西尹兆堅(10.54%)、郭家麒(7.56%);新東楊岳橋(15.42%)、陳志全(10.4%)、林卓庭(9.31%)、范國威(6.18%)

人、社、民主黨有沒有獲邀?據我所知大部分沒有。如果沒有錯,只有一人獲邀,但他沒有加入(原因不謷)。

16人為何有此決定,這是否(挾民意)割席?

03

本土派由選舉開始宣傳「讓本土派成為主流」,選舉後宣傳「本土派已成了主流」。本土派是甚麼?

港島票王許智峰(28189票/31.17%)不是本土派,16人之一袁嘉蔚(19844票/21.94%,排第二)不是本土派。梁晃維得16.3%票得第三,鄭達鴻(公民黨)得12.26%票不是本土派。

九西岑子杰排第一(31.68%)、毛孟靜第三(11.49%)不是本土派、民協何啟明(9.62%)。

其他區也一樣。九東排第一黃之鋒、第二譚文豪、第四譚得志、第五胡志偉都不是本土派。

不必數下去了。我的疑問是:本土派理念入了主流,本土派已由主流接受,還是本土派成了主流?

04

其實上面(3)一段根本不重要,我想寫的是以下兩段。

初選的意義是甚麼?

我理解初選的意義,就是利用此機制,去配票,以得到最多的議席,發起人之一叫戴耀庭,他的理想是達到35+1。

既然如此,那初選後的疑似收割,突出自己本土派已成主流,是為了甚麼?如果初選後大家平均配票,誓要真正的民意能在立法會議席中表現了,擺脫本來就預設好,中共未選就知能控制議會的設計,那現在吵甚麼,不是應該We fight as…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