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我討厭選舉
左右無事,寫一段 #放屁系列。此系列不放憋住,放了人人話臭,只有我自己舒暢,實在是一個趕客的好方法。
今天說一點選舉。
1.我討厭選舉年,網上爭吵不斷。有了網絡和言論自由,其實造就了更多的cult(教派)。每幫人都推自己的救世主,可惜的是絕大部分都是False Hope。大家每四年八年一次,最終失望而回。
今年最新的False Hope,是「投素人」。為甚麼素人都比舊人好?沒有人答得上來。耶穌都要先行神蹟,五餅二魚啦。這個說法,不過是藉用民眾討厭老舊泛民,將其簡化,方便宣傳。
剛剛出來說「初選是犯國安法」的鄭松泰,上屆也是半個素人。他過去四年表現如何,將有公論。
2.選舉其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雖然我們一直騙自己,說你那一票是如何神聖,參選人有甚麼政綱。但政綱有幾成能實行,大家心知肚明。
說到尾,是怎樣會信任一個人。回到前面,素人沒有往績,只有形像,可以信的是甚麼?
於是再輪迴一次False Hope,當四年八年過去,我們又覺得他/她變了老泛民。(*鄭松泰說進議會後沒有參與議會抗爭,是因為上屆本來他們五人參選,負責議會抗爭的是鄭錦滿云云。)
3.我越來越是阿德勒(心理學家)的信徒。阿德勒說,人都是先選擇了,再才自己的認知中找理性理由,去支撐自己的選擇。
選舉真是一個好例子。
應該是八年前,素人龐一鳴出來參選。大家當然知道龐是「不幫襯地產商」的發起人,此想法甚好。但他有何政治、政策上的了解和想法,我讀了好些訪問,都不清楚。
我們都了解「可選性」的意義,一是参選人素質不錯,是可以考慮的;二是他/她是有勝選的。龐在選舉前民調一直不高,他跟我不屬同一區,本不大關心,吸引我的,是他的粉絲之多和狂熱。
到了選舉前,我在臉書上見到一位臉友(女)說:「雖然他不會勝出,但我還是會投他,好想他勝出。」那一刻我馬上明白了,龐投射出來的,是一種Vision,一種烏托邦,一種浪漫。
而浪漫真係好煞食,溝死女。印象中,龐的粉絲多是女性。
但一如西人說:I have no problem with god — it’s his fan club that scares me. 我對龐本人沒有意見。
4.我想請大家不要去質疑,那些質疑候選人的問題,只是它們是理性的。
我遇過幾個朋友都說質疑周小龍(文化及體育界)。我疑中留情,說:「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鬼,但聽過他的訪問,談及在美國讀電影的女兒從此決定不回香港,悲從中來,不認為那是假裝的。又,他參選及揭露的事,那成本不只是生意被打壓,更可能是一輩子都做不成生意,甚至更大。」周在訪問中談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