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口罩、喪屍片
01
不愛看喪屍片,總覺得變化不大。
但仍然看了不少。過年至今的香港,總令我想起了喪屍片始祖George A. Romero的《活死人凶間》(Dawn of the Dead, 1978)(即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續集),劇情講不知名病毒爆發,幾名主角在急忙中逃了出來,跟不認識的同路人走到大型商場,然後先確定了安全,再駕貨櫃車封死入口,將裡面的喪屍全部殺死清理掉。
George A. Romero的原意有很多諷刺:城市人為何變喪屍後會返到商場?因為逛商場是生前重要的一環,他諷刺現代人生活,又常把在商場遊走的喪屍拍得像商場遊人背景,這種對消費主義的尖酸着墨,本是像當代藝術其中一個重要課題。
不過細看作品的設定,或即使到了2004年Zack Snyder的重拍版,改動了不少,都有其精妙觀察:商場資源集中,能源豐富,幾乎可24小時提供服務,加上是美國片,兩集商場鄰近都有槍舖,提供大量子彈。只要將門戶緊閉,商場就是一個保壘。
香港本就是個大商場,對中國來說它更加是,這裡貨如輪轉,醫療設備人才一流,只要有錢,就能買到服務。
戲中主角們入商場不久,就確保門戶緊閉,這其實就是封關,將喪屍隔絕在外。但香港政府不但仍然張開雙腿,而且將本來已經緊絀的醫療資源全面開放給中國藉人士(被罵了幾天後改了),當全球停飛中國,而香港不作封關,奴性不改,下一步我們等的,就是香港成為疫埠,停飛全世界。
26 號,K Kwong寫到10–130–5000這組數字,+/-3。我的理解是這樣:第一組是10,第一階段,感染10人(+/-3),結果當日確診有八人;沒封關的話10個會變130(1人平均感染14人),130人再感染變5000人,以死亡率達15%計算,感染5000人死亡人數將達750。
//我老友原本話星期四23/1,8pm 出第一case。之後4日10個+/- 3。香港真正發現係22/1,加4日係今日26/1唔係琴日25/1。即係今日8pm 係10人+/-3。現在有7人 confirmed。【即係我個 friend 估中!10–130–5000】
02
有逛超市、759嗎?賣米那一個架,食米幾乎都被掃空了,雖然我一直叫大家不要Panic,也笑女性朋友們,女人的天職是Panic,想得太多,但我也漸笑不出來了。
2003年沙士時,仍未有高鐵,未有自由行。自由行不封關,就等於香港這商場中門大開。
戲中寫主角們用貨櫃車擋門,其中一個考慮,是會有別的活人到來,搶走資源,結果後來持槍的軍閥真的來了。George A. Romero寫的,是人比喪屍恐怖,但電影世界是完全的無政府狀態,香港幾時變成如此?
舊日文明香港,俱往矣。朋友前幾天傳來:
貪曾衰極有個譜。十年前,香港政府依然是咁的:
//2009年,香港確診首宗甲型H1N1流感,曾蔭權親自率領抗疫督導委員會,史無前例宣佈把墨西哥籍的患者入住的灣仔維景酒店封鎖,同時追蹤與患者同一班的機乘客及緊密接觸者。 此一做法成功切斷了初步傳播,防止了社區爆發。政府採取嚴格的「抗流感」措施,208名被隔離的維景酒店住客最初雖然略有不滿,但得到政府的悉心照顧和安排後,幾乎所有人均對特區政府讚不絕口,近半旅客聲言會繼續留港遊玩,其中一位韓國旅客在酒店解封一刻更高叫「我愛香港人」。//
預先看到悲慘的結局而用盡方法都不能改變的,叫做悲劇。香港很可能是一齣悲劇。
03
過年那幾天,忽然想起了《叔‧叔》,戲中寫兩個退休同志,因為數十年前的社會氣氛,不容出櫃,各自娶妻生子,到了老來,重出江湖,認識了對方,開始做回自己。
海(袁富華)性格較火爆,一早把妻子趕走了,說自己沒愛過她,獨自生活。但因為親近兒子和孫子,跟隨他們返教會,信基督教;柏(太保)溫和得多,他暪着妻子,展開另一段秘密生活。海、柏二人有天談到,要一早約定,死後在那裡相會。這其實是一種認定,對方是自己所愛。
看時已有感受,但沒那麼深,但細想一想,死亡其實好近好近。若不幸香港要死750人,已是沙士兩倍多。
口罩夠嗎?有因為它Panic嗎?《陽光普照》主角演爸爸的陳以文說,當地震發生,你想到的人就是家人,你有口罩,想到的是誰?
(《陽光普照》很好看啊,netflix已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