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詩人:未知的傳奇》(A Complete Unknown)

--

人在獄中的前議員長毛梁國雄談Bob Dylan,常提到他的名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喜歡它的歌詞,寫到時代在變,而人們仍然未知。他談的當然是社會形勢,此曲於1964年發表,歌詞之神采,堪稱經典,一開始他就唱:

「來吧,聚集在一起的人們,無論你們走到哪裡,承認你周圍的水,已經在漲。接受這一點,很快你將會連骨頭也浸濕。如果你認同時間要好好珍惜,那麼你最好開始游泳,否則你會像石頭一樣沉沒。」

James Mangold新作A Complete Unknown中,拍得最好就是演出此曲的那一場戲。電影前半段寫Bob Dylan藉藉無聞,跟隨民歌傳奇人物Woody Guthrie的腳步,進入了這圈子,漸漸闖出名堂。到演唱此曲時,他已經成了巨星。但Dylan可不是一般的歌星,在那個六十年代,民歌在社會擔當的角色,是文以載道,提出異議。越戰早在1955年開打,1961年甘迺迪登上總統寶座,開始大量投入軍力參與越戰,隨着士兵不斷戰死,美國民間反對聲音日漸壯大,很多這些訊息,都寫了進歌詞裡。Dylan出版第一張專輯時還沒有太多自主權,只收錄了幾首原創歌,但他很快就用創作懾服了唱片公司。

他早期的歌如《Talkin’ World War III Blues》(談論三次世界大戰怨曲)、《Masters Of War》(戰爭主人)、《Let Me Die in My Footsteps》,一大堆的歌,只看曲名就知道是反戰的。那些年他被認為是唱抗議歌(Protest Songs)的,雖然他從來都不同意(那是後話)。電影一開始,他到醫院探望偶像Woody Guthrie,Guthrie就是以民歌作武器的代表人物,他最著名一曲,叫《This Land Is Your Land》,他的結他上,長期貼着「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這傢伙專殺法西斯)。

Dylan的走紅,不只是唱片能賣,他是民謠/左派的新星,是眾人的希望。那年頭,這些左翼知識份子期望音樂能影響人心,改變現實,對Dylan的出現,幾乎就等於見到耶穌降世,電影尾聲Pete Seeger(另一民謠前輩)講了一個比喻(為免影響大家觀影,我簡略的講),就是他們本來以為自己是少數,一點一點的見到改變,但一見到Dylan出現,發現原來目標不是遙不可及。

其時,民謠與搖滾雖然未至勢成水火,但始終是黑白分明,民歌界視搖滾庸俗不堪,他們一再強調,用單支結他演出的民歌是最Pure最有力量的。他們甚至嘲笑同是民歌界的Peter Paul and Mary的出道,只是來搵錢的。

A Complete Unknown前段寫Dylan出道,後段寫他「插電」(史稱Dylan goes Electric),因為你的擁躉都期待你繼續Pure,這也是為何「狄倫插電」在當時為何如此受爭議,他在民歌音樂節中插電演出三首歌曲,全場觀眾鼓噪,台下有人大嗌:「猶大!」其實在他們眼中Dylan不是猶大,他簡直是叛變了的耶穌。他就如Anakin突然變身黑武士,在歌迷心中,他本來是The Choosen One,天選之人。

A Complete Unknown有非常精心的布局,文章一開始談到他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大概就放了在電影中段,Dylan出道,漸受注意,開始走紅,到演唱此曲時,他代表的是整個世代說:世界在變了,你還不知道嗎?這場演出的執行也無比的準確,唱了沒有幾句,全場觀眾起哄,一到副歌,所有人在大合唱,簡直是萬眾一心。老好人Pete Seeger笑中隱含希望,他心想:有救了,我們理想快成功了。

這首歌在戲中,既隱含了搖滾時代來臨,改朝換代,They are A changing指的也是Dylan自己。

交代這些,James Mangold還同時寫Dylan女友Russo的心態變化,全場近乎狂歡時,只有她一人墮入悲傷之中,因為她知道與自己的男人愈走愈遠,二人不會有好結果。Russo在現實中叫Suze Rotolo(電影要拍時Dylan說她不是公眾人物,著導演不要用她真名),是Dylan早年女友,也是著名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中二人擁着步行的那名年輕女子。認識Dylan時,Rotolo/Russo是一名全職社運份子,她在種族平等、反核組織工作。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電影版《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在戲中是Dylan前期(抗議歌)的高峰,萬物必先上升,然後下墜,一過了此曲,Dylan開始覺得這些期望,別人的眼光對他來說都是珈瑣,他極力想掙脫。此曲對樂迷來說是寫社會變遷,而舊派的人還不知道,甚至Dylan的本意也是如此,但在電影中,它更隱含Dylan的心理變化,到了這個高峰,然後怎樣?然後,他不要再被期望約束了。

了解這的Context,就不得不嘆服James Mangold由整個故事結構布局,選曲,敍事、執導等的細緻用心。戲中的每個創作決定都有其原因,每首歌的演出都在推動劇情,交代人物變化,比起大部份的音樂傳記電影都高出太多太多了。

65年7月,他在Newport Folk Festival(民歌音樂會)插電獻唱了三曲,被狂罵是猶大。65年8月,Dylan發表插電《Highway 61 Revisited》專輯,成了經典名盤是後來的事了。電影沒寫到專輯推出,在James Mangold眼中,Dylan的心理變化,由民歌英雄到叛徒,擺脫所有人的期望,明知會掀起軒然大波仍然在民歌音樂會插電演出,才是重點。對我來說,A Complete Unknown要寫的是一個自由靈魂。

順帶一提,電影名字A Complete Unknown就來自《Highway 61 Revisited》的名曲《Liike a Rolling Stone》中”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昨天寫到,James Mangold二十年前拍Johnny Cash的Walk The Line,主角濫藥自沉溺,最終被原諒,東山再起,戲的結局是一家人在湖邊垂釣,一家團圓。A Complete Unknown完全不一樣,結局是Dylan一人,騎着電單車,獨自上路。獨立而自由的靈魂,這才是電影的主題。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