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鈴芽之旅》
看《鈴芽之旅》前,電影朋友告訴我本片在日本大收130億(目前已過了140億),佔日本電影史票房第15位,相當誇張。日本片一般收30億就算大收,用作做宣傳重點了。
電影在香港上映一周,在網上看了好些文章,個人口味有點覺得奇怪的是,怎麼前作《天氣之子》在很多動漫迷心中,排名較低呢?那可是我個人看得幾乎哭着步出戲院之作,電影在2019年上映,寫「100%晴女」陽菜必須犧牲自己,下了好多個月的天才會停雨,這根本是一個女禍補天的現代寓言,而在戲中我首次看到新海誠對社會及年輕人的關懷,高主角帆高離家出走,需要打工。男女主角相遇,是他見到陽菜幾乎被皮條客拉走去開工了。而關注這末日命題的,只有戲中那幾個少年少女,成人每日如常上班,對此毫不關心。
往日看新海誠的作品,都是青春幻想,懷春的少男少女,畫面美則美極,可我一把年紀對此已不感興趣。看《你的名字》我能感動,但那感動更多是那種用命來做手工動畫,以換取藝術創作的力量,它是一件商品,但追求的極致己與藝術無異了。
坊間稱新海誠這三部作品為「天災三步曲」。《你的名字》是磒石,《天氣之子》是下不停的雨,來到《鈴芽之旅》則是地震,據日本民間傳說解釋,地震是日本在深處有一鯰魚,牠每一翻身,就惹來日本地震,戲中寫地下深處有的叫「蚯蚓」,要填住牠,一直要靠傳統的「關門師」。女主角在無意之間把「要石」打開了,惹蚯蚓到處亂竄,還意外令關門師男主角莫太變成了一張三腳木椅,二人必須在限定時間內,把要石變成的貓兒捉回來,補上要石,鎮住蚯蚓。
《鈴芽之旅》是有一定套路的,看到一半大概你會想到劇情如何發展(其實《天氣之子》反而有好大段沒有,當主角二人決定就由他媽的下大雨吧,我在想那怎麼收科好?)據新海誠自言,他當初的靈感來自疫情,而非地震;他參考的書本之一,竟然是村上春樹的《青蛙老弟救東京》(收錄在《神的孩子在跳舞》),它的故事,就是寫一個平凡人有天回到家中,見有一隻巨大青蛙跟他說需要他的協助,才能阻止即將來到的大地震。
《鈴芽之旅》有一些前作的影子,也有套路,後段我看得有點迷失,但當揭示了導演的企圖:他寫的其實是311大地震,那次生還的孩子,面對創傷和不敢/不想回憶的片段,還是有所感動的。而新海誠也再一次,再一次表達了對社會的關懷,大有那種我才不是為了錢一直重複自己最擅長的那幾招的那些導演呢的感覺,我也是關懷這社會的。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點,是戲中二人幾乎捉不到「要石」,大地震避不了,男主角心中一想,就由我來做要石吧。這是人祭啊,是再一次的女禍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