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楊學德的詩
周六的尖沙咀街頭比往常冷清,海港城卻是人頭湧湧,頗是熱鬧。
約了女畫家L朋友同往去看楊學德畫展,到場我先逛了一圈,回頭見二人已在聊了起來。阿德說,上回同在海港城的畫展已是四年前,我對那次記憶很深。記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一早跟圍內朋友說他是該走畫家路線,漸漸離開漫畫路線。後來得知奈良智美一早喜歡阿德作品,曾邀請他到日本開過畫展。我對自己眼光沾沾自喜,卻只對了一半。
問阿德這四年間有否租個地方作畫室,他說不敢,創作還是在家中。四年前的畫賣得不錯,本來確認了他的Fanbase和收藏市場,德卻說手上有些錢不會馬上就想頭大。過去幾年,他在香港、日本、台灣開過畫展,發展也是很隨意,嘴邊常掛着:「今日唔知聽日事。」沒有野心勃勃。
畫室的空間除了專注,也能擴闊畫家創作的尺幅,這在藝術上很重要。無論何種風格,能畫大尺幅的,是對實力的一種證明。從前何某人就讀藝術系,每年就是以50號油畫作畢業功課(50號畫布,大概就是116.5cm x 91cm。畫布分F人物、P風景、M海景,長闊稍有分別)。繪畫巨畫,就像拍短片成功後拍長片,面積是小畫的幾十倍,難度是幾百幾千倍。這次畫廊門口放置了一幅維港巨畫,海上游弋着一條鯨魚,尺幅約是60P。阿德說,繪畫時要後退到廁所去看。在家裡畫,燈光繁雜,顏色總會有影響。他說畫掛上畫廊,總覺得跟腦海的畫有點出入。
這麼說了一大堆,不是想批評,反而是替他緊張。我記得四年前那一次畫展,還是強烈地覺得他畫小畫最好,因為千硾百煉,太熟手了。這次明顯見到他在繪製大呎幅上的進步。近幾天見他在FB不斷上載一些好玩作品,例如高達坐火車,到場一看,全是紙本小畫。新作中,他將大部份的心思、嚴肅題材都投注在巨幅上面。小畫還可批評他略有放不開,甚至是樂於討好舊日粉絲,但越大的那幾幅畫,越見他在探索這次的主題:《好像在那裡見過你》,這標題已具詩意。阿德明明要講的是那個逝去而熟悉的香港臉孔,但他就是有這能耐,把明明已不新鮮的題材,表達得有三分含蓄,七分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