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的少女畫像》結尾的藝術
電影結尾難、文章結尾難,音樂結尾難,收尾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
看《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前半齣戲都覺得平平無奇。故事寫兩個女人相遇,愛上,敵不過世俗禮教,然後分離。
故事借一段希臘神話講分離:奧菲斯(Orpheus)到地獄救愛妻尤麗狄絲(Eurydice),Orpheus會彈一手無人能敵的豎琴。人人都話被毒蛇奪命的Eurydice不可救,他不信,帶琴到地獄,在冥王前彈了一曲,令他迷惑,答應了放Eurydice一馬。條件是二人回人間時,不能回頭。一回頭Eurydice就會再次死亡,永遠不能再相救。結果,快到人間時,Orpheus一直掂著妻子是否能跟上,忍不住回了頭一下。
《浴火的少女畫像》大半齣戲都是三個人在演:女畫家Marianne受命來到替即將出嫁的Héloïse畫像,但Héloïse不想出嫁,不能讓她知道自己是來畫。她得偷偷觀察,二人相處,然後愛上,這是一個禁忌之戀的故事。
沒受考驗的愛沒人歌頌。畫像畫好了,她想辦法把它毀掉,延長二人相處時間,看了一半,總覺得對白對相當平凡,然後劇情寫二人面對分離,突然精采起來。無法抗拒的禮教,抗擋不了的制度,人還是會失敗。但電影寫二人怎用對方看得懂的密碼,記下了這段情,當最後一個長鏡頭拍Marianne看着婚後的Héloïse,漸漸拉近,在歌劇院裡她專注看戲,看得熱淚盈眶,全片幾近沒有配樂,此時響起了Vivaldi的四季(夏) Summer in G Minor, RV 335。戲越到結尾,看得越澎湃。
《浴火的少女畫像》入選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同時入選的有《The Farewell》(Awkwafina主演),同樣寫一個戰不勝的禮教習俗:故事寫Awkwafina主演的孫女Billi,自小到了美國生活長大,有天發現疼愛她的婆婆生癌了,但在中國,生癌原來是不會告訴本人的,直至她死亡。Billi敵不過家人及中國「傳統」,終於甚麼也不做,鬱鬱的看著婆婆在不知情下患癌至死。這兩個戲的處理,實在有雲泥之別。
不信自己去看看。 (《The Farewell》香港未有映期。)
(*話短寫又越寫越長:戲中油畫話畫五日,邊可能,18世紀畫親都幾個月, 油畫顏料主要用阿麻籽油, 好慢乾, 畫古典用暈染法, 作畫速度好慢。油畫也用松節油, 主要用來洗筆。松節油畫出來無光澤。戲中的畫,顏色好單薄,底做得太淺了。
以上由前藝術系畢業生提供。有錯請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