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浩劫96小時》 控訴性強的紮實軍事災難片

B SIDE:何兆彬
4 min readFeb 26, 2019

--

(新正頭上災難片?係呀,戲就還可以,製作仲幾好。最怪係寫俄國但全片講英文。)

新正頭上災難片!我初則驚訝──雖然電影過了新十五才上映,但讀到麥兆輝訪問,提到當年《霍元甲》賀歲上畫死人無數,但票房稱霸。對,麥兆輝的《廉政風雲》票房也不錯,雖然跟評價比起是兩極。《潛行浩劫96小時》是相當紮實、沒有噱頭,拍攝出色的戰爭災難片,值得捧場。

電影的導演是Thomas Vinterberg ,拍過《誣網》、 《堅離地公社》,編劇是《雷霆救兵》 金像提名編劇Robert Rodat,演員則沒很多大明星,Colin Firth主演但不在劇情主線上,其他像Matthias Schoenaerts、Lea Seydoux也不是很多人記得,但也不重要。電影拍攝的,是俄羅斯真人真事,擁有「永不沉沒(the unsinkable)」之稱的K-141潛艇,2000年在北約軍演時被爆炸沉沒,船尾盡毀,但船上仍有23名船員生還的事件。當年俄羅斯為了國家尊嚴等問題,一直拒絕國際組織救援。電影仔細描寫了船上的兄弟之情,及妻兒跟船上軍人的牽掛之情,後者在事件發生後力圖向當局施壓,各國也盡了力到當地等待俄國提出要求,救與不救,就在千鈞一髮之間。電影拍出濃烈實感,沒有煽情、誇張,事件開始後潛艇被炸,要拍攝潛艇入水,各軍人想盡辦法在斗室內延長生存時間,互相扶持,以笑話維持氣氛,拍攝上的難度可想而知,而不論是執導或特技也做得相當不錯。當然,這種荷李活電影有一先天問題,就是明明它是寫俄羅斯故事,即使寫信都用俄文,但戲中各人都說一口流利(有點東歐口音)的英語。

來自深海的求救聲

要拍軍事題材,資料搜集首先要做好。戲的劇本,是改編自獨立新聞記者羅拔摩亞以真實事件為題材的紀實小說《A Time To Die》,才能將這史上最慘烈的潛艇事故還原搬上大銀幕。事件原發生於2000年8月10日。K-141庫爾斯克號(Kursk)之所以有「永不沉沒」之稱,是由於它體積相等於兩架珍寶客機,長度超過兩個足球場!它的船員有118名,是俄國之光,但也許像鐵達尼一樣,改壞名字,據電影的描述,當年演習時魚雷出了溫度問題,船員跟長官表示,但長官沒有嚴加處理,不久魚雷就突然爆發了。這麼大的船艦,船體都有做好隔水部分,結果只有船尾的23名船員沒有即時身亡。據紀錄,當救援隊到達深海,仔細觀察,就聽到船內有敲打船身的聲音,受困船員每小時都會敲打船身一次,於是救援工作開展了。

之所以電影能夠得以開拍,其實導演Thomas Vinterberg是受到男主角Matthias Schoenaerts的邀約,二人曾在《瘋戀佳人》合作過,他提著劇本來找導演,叫他想像自己是男主角,結果二人一拍即合。叫導演一直無法忘懷的,就是曾在新聞中讀到,以上那在深海中敲打的求救訊號,他要把那恐懼氣氛拍攝出來。

事發後,俄國政府為了面子、尊嚴,竟一再拒絕外國救援。俄國自己的深海救生潛艇,到了深海後,本來要用橡膠圓環,對接K-141,但原來因為經費不足,俄羅斯剩下唯一的救生潛艇,那橡膠圓環歷久不修,早已硬化,沒法使用了。但官僚就是官僚,當救生潛艇多次嘗試都沒法成功跟K-141對接,大家都知道那23名船員命懸一線了。

電影對國家尊嚴、民族主義的控訴,相當強烈。但電影拍完後,這些(半)鐵幕國家若再遇事,仍能放下面子,向國際求救嗎?

原刊am730

--

--

No responses yet